• 评论
德国大众汽车关停在华投资的手动变速器公司,给零配件企业的警示

最近看到了《致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全体员工的一封信》,或许大多数人没什么感觉,但笔者还是颇为感慨的,这意味着汽车业的一个旧时代,终于还是要过去了。

信中主要提到了因为该公司的唯一业务“手动变速器”,受到汽车行业变革影响,需求不断降低,最终不得不停产。

▋ 一个令人怀念的旧时代,终将过去

20多年前,笔者“开”的第一辆车就是手动挡桑塔纳,那时候我还没有驾照,一个人偷偷地在一个工厂的内部道路上遛,结果掉沟里了,挨了一顿揍,记忆犹新。

工作以后,同事有一辆捷达,也是手动挡的,经常下班后我们5个人挤在车里出去耍,一晃这已经是17年前的事情了。

2012年,搬到北京,孩儿她娘去学车,那时候手动挡就已经很少了,所以直接选择考的C2驾照。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孩儿她娘上大课,很关心的问身边一个文静女孩:“为什么不学自动挡,多简单啊”,女孩回答说“因为我爸给我买的法拉利是手动挡”,孩儿她娘就再没怎么说话……

2019年,家里有一亲戚出国了,车停放在我们家附近,偶尔需要年检或者挪车,我都叫朋友来帮忙,因为是手动挡(不是法拉利),我已经不会开了,虽然我是C1的本儿……

过去的30年里,手动挡汽车,离我们由近及远,尤其是笔者这种普通老百姓,既没有享受手动换挡的爱好,也够不到法拉利的层次。偶尔自己的手自一体,突然出现“吭哧吭哧”的状态,还要赶紧看看,是不是又不小心地拨到了“M”挡,看到仪表盘不是“1”之后才放心,接着心想,要这个手动模式的意义是啥呢?

▋ 人类发展就是一个对“高度自动化”的追求过程

最初没有变速箱的汽车,没法“变速”,也没法应对不同路况的动力需求。19世纪末,有了手动变速箱,20世纪初,又有了自动挡。100多年来,后者虽然一直没能淘汰掉前者,但因为操作麻烦、舒适性差的固有“缺陷”,成本低廉的手动挡变速箱,基本上只会出现在每款车的入门级车型上。

而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天生对于“傻瓜式”的体验追求,手动操控的产品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占比,必然也是会越来越低的。这种情况不只是在汽车领域,而是在方方面面,手动到自动的演进过程,是整个世界智能化的体现。

而在汽车上“自动化”演变,其实还是很有趣的。过去这100多年里,哪怕是自动变速箱,也还是在执行人的意志,速度由司机在控制,自动变速箱只是通过机械自动化的方式,来实现切换而已。

然而,今天,在一个全力追求自动驾驶的时代,人类甚至希望汽车的加速、减速、制动、转向,都由电脑来控制,而不是人脑,那怎么可能还有“手动挡”的生存空间呢?你能想象在诺兰的一部科幻电影中,两辆自动驾驶汽车相互追逐的场景下,主人公在不断换挡吗……

▋ 压死“手动挡”的最后一棵稻草

当然,真正自动驾驶的到来,离我们还是有一段时间的,不过新能源的发展,是具有100%确定性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在刚刚过去的9、10两个月,已经连续突破30%大关,并且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放眼全球,在巴黎协定的推动下,欧美亚的主要国家及车企,截至目前,几乎都已经明确了燃油车退市时间,和具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这是一场全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自救”。

那么,这和大众汽车关停变速器厂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采用电驱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只需要控制电机转速,便可以实现以往纯机械变速箱的传动效果了。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是大众汽车决定不要这个手动变速箱厂了,而是全人类的决定,决定了大众汽车必须向新能源转型,才能够发展下去。不过好在它的纯电动汽车ID.3、ID.4、ID.6系列,都已经卖的很好了,才有了断舍离的底气。

这家有着21年历史的公司,虽然有过辉煌和成就,但也仅仅是这场汽车革命浪潮下,一个小的亲历者,笔者相信接下来在更多传统汽车零配件产业上,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今天是手动变速箱工厂,10年后,20年后,或许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动变速箱工厂身上,而这一切,也和100多年前,出现在马车工厂身上的一样。

▋ 写在最后

所以,关于大众汽车关停变速器厂的决定,初听惊讶,接着就只有感慨了,感慨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力量,也感慨见证于其中。

而从关停本身来看,笔者倒是没什么感触,产品单一,没有市场了,那么企业清算肯定是最好的结果,对于它的控股股东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来说,这个业务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完成,商业上也没什么好留恋的。生意嘛,这与它投资了国轩高科、江淮汽车,以及和地平线(自主汽车芯片公司)合资等没什么本质区别,进退皆为利益,大众汽车全力做好新能源转型,做好智能化才是硬道理。至于手动变速器公司,只要做好相应的善后就行了。不过这点笔者倒不担心,也没必要替人家操心,外企通常都会比较“爽快”,尤其是在中国赚了大钱的大众汽车,肯定会尊重我们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尊重一起奋斗了20年的员工。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老塔,编辑:王南南,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仅授权与车评网签约联盟媒体转载,其他未经允许不得侵权使用。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