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除了个别搭上新能源大势的车企,对于大多数传统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而言,都是失落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引领技术发展的大品牌,不仅销量下滑,更糟糕的是,似乎在中国用户心中失去了技术信仰。
二线合资品牌,就更不用多讲了,从当年立志来中国大干一场,到2022年开始思考是否放弃中国市场,其中的苦涩,从车企到经销商,都懂的。
自主大厂的日子也难言欢喜,吉利和长安仅小幅微增;长城汽车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努力克服哈弗H6依赖症;大厂中除了一飞冲天的比亚迪,只有低调的奇瑞还算逆势增长。
新势力也告别了2021年的风光,蔚小理不仅市值跌了70%以上,销量也失去了过往的强劲增长态势,月销在万辆左右,长期徘徊。相对于零跑汽车IPO当日破发腰斩,还没有上市的威马和哪吒,只会更加焦虑,威马正在经历至暗时刻,哪吒也为融资苦苦挣扎。
当然新势力也有春风得意的,埃安混改成功,月销破3万辆,俨然成为新势力的领头大哥;华为和吉利背书的问界和极氪,开始露出獠牙,不仅月销破万,也让掉队的小鹏汽车,倍感压力。
如果说2022年的低迷,还有着上半年的封控和岁尾的高烧做理由,已经到来的2023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否是一个销量大年呢?
先看总体需求,最大利好因素,莫过于包括将个体作为防疫责任第一人后,会极大激发拥车需求。只要城市不限购,有钱没钱,赶紧买辆车。不仅减少二次感染的风险,感染后于其等待5个小时才到来的救护车,不如一车在手。
职场新人,以及只有一辆车的家庭,都将是这一波购车的主力,总量还是不少的,毕竟每年光毕业的大学生就超过一千万。这类人,将是新能源和智能车的购买驱动力。
当然,利空因素也很明显,经济下行,会降低增购和换购的需求。中国车市早已进入增换购时代,尤其对于20万以上的中高级市场,70%的购买者都是增换购。因此对于中高端燃油车市场,2023年注定不会太好过。
一增一减之间,2023年恐怕不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销售大年,总体微增就是很好的了。
再看市场结构,2022年1-11月,狭义乘用车新能源销售渗透率达到27.4%,新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势能,完成着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新能源渗透率仅为16.5%,11月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36.2%。
这个趋势,在2023年,只会加速,犹如雪球,最终形成洪荒之势。考虑到自主车企,已经在2022年全面完成了混动、纯电的产品布局,合资车企也在快速加码新能源,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在下半年单月突破50%,并非没有可能。
车评网曾在2022年初发文,谁得低成本混动,谁得天下。这一结论,在2023年依然适用,比亚迪率先通过DM-i将插电混动产品拉到燃油车价格区间后,长城、长安、吉利、传祺也纷纷跟进,发布相似技术的产品,合资品牌如果在2023年不跟进,等待的将是继续被蚕食。
2023年,需求总量或许和2022年差不多,未必有显著增长,但结构性变化,将是翻天覆地,新能源超过燃油车的历史时刻,或将在2023年发生。
告别失落的2022,迎接2023的市场蜕变,让变化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秋名山,编辑:田淼,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仅授权与车评网签约联盟媒体转载,其他未经允许不得侵权使用。
2022年,除了个别搭上新能源大势的车企,对于大多数传统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而言,都是失落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引领技术发展的大品牌,不仅销量下滑,更糟糕的是,似乎在中国用户心中失去了技术信仰。
二线合资品牌,就更不用多讲了,从当年立志来中国大干一场,到2022年开始思考是否放弃中国市场,其中的苦涩,从车企到经销商,都懂的。
自主大厂的日子也难言欢喜,吉利和长安仅小幅微增;长城汽车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努力克服哈弗H6依赖症;大厂中除了一飞冲天的比亚迪,只有低调的奇瑞还算逆势增长。
新势力也告别了2021年的风光,蔚小理不仅市值跌了70%以上,销量也失去了过往的强劲增长态势,月销在万辆左右,长期徘徊。相对于零跑汽车IPO当日破发腰斩,还没有上市的威马和哪吒,只会更加焦虑,威马正在经历至暗时刻,哪吒也为融资苦苦挣扎。
当然新势力也有春风得意的,埃安混改成功,月销破3万辆,俨然成为新势力的领头大哥;华为和吉利背书的问界和极氪,开始露出獠牙,不仅月销破万,也让掉队的小鹏汽车,倍感压力。
如果说2022年的低迷,还有着上半年的封控和岁尾的高烧做理由,已经到来的2023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否是一个销量大年呢?
先看总体需求,最大利好因素,莫过于包括将个体作为防疫责任第一人后,会极大激发拥车需求。只要城市不限购,有钱没钱,赶紧买辆车。不仅减少二次感染的风险,感染后于其等待5个小时才到来的救护车,不如一车在手。
职场新人,以及只有一辆车的家庭,都将是这一波购车的主力,总量还是不少的,毕竟每年光毕业的大学生就超过一千万。这类人,将是新能源和智能车的购买驱动力。
当然,利空因素也很明显,经济下行,会降低增购和换购的需求。中国车市早已进入增换购时代,尤其对于20万以上的中高级市场,70%的购买者都是增换购。因此对于中高端燃油车市场,2023年注定不会太好过。
一增一减之间,2023年恐怕不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销售大年,总体微增就是很好的了。
再看市场结构,2022年1-11月,狭义乘用车新能源销售渗透率达到27.4%,新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势能,完成着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新能源渗透率仅为16.5%,11月就已经达到了恐怖的36.2%。
这个趋势,在2023年,只会加速,犹如雪球,最终形成洪荒之势。考虑到自主车企,已经在2022年全面完成了混动、纯电的产品布局,合资车企也在快速加码新能源,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在下半年单月突破50%,并非没有可能。
车评网曾在2022年初发文,谁得低成本混动,谁得天下。这一结论,在2023年依然适用,比亚迪率先通过DM-i将插电混动产品拉到燃油车价格区间后,长城、长安、吉利、传祺也纷纷跟进,发布相似技术的产品,合资品牌如果在2023年不跟进,等待的将是继续被蚕食。
2023年,需求总量或许和2022年差不多,未必有显著增长,但结构性变化,将是翻天覆地,新能源超过燃油车的历史时刻,或将在2023年发生。
告别失落的2022,迎接2023的市场蜕变,让变化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秋名山,编辑:田淼,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仅授权与车评网签约联盟媒体转载,其他未经允许不得侵权使用。
加油汽车人!
好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