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的崛起让日本汽车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这一挑战,日产、本田和三菱决定联手,共同应对市场的变化。今天,我们将重点回顾日产汽车的历史,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日产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成立的快进社,其创始人桥本增治郎被誉为日本的汽车先驱。1914年,他成功制造出日本的第一台国产汽车——达特号。这台车的名字来源于公司三位投资人姓氏的首字母,显示出桥本不仅懂技术,更懂人情世故。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达特汽车主要生产卡车,并依靠日本政府的补贴生存。1930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对500cc以下排量乘用车的优惠政策,达特汽车积极响应,决定进军乘用车领域。1931年,达特汽车借鉴英国的小车奥斯汀7,成功造出了自己的轿车,后来改名为DATSUN,这个名字不仅谐音“DAT的儿子”,还融入了日本国旗的元素。
1932年,达特汽车被新兴财阀鲇川义介收购,并于1934年更名为日产汽车。同年,日产汽车首次出口达特桑到亚洲和中南美洲,虽然数量仅有44台,但对日产汽车及日本汽车产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二战期间,日产主要生产军用卡车和飞机发动机。朝鲜战争期间,日产成为美军的主要车辆供应商,依靠这些订单度过了战后的艰难时期。1952年,日产与奥斯汀展开合作,引进技术生产达特桑110、210等车型。1958年,日产将达特桑210出口到美国,迈出了战后全球化的第一步。
得益于美国的援助和合理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迅速复苏。1960年,日本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经济型轿车如达特桑蓝鸟310开始进入日本家庭,成为中产阶级的象征。1969年,日产推出了首款跑车240Z,这款车借鉴了捷豹E-Type跑车的外观,但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一经推出便引爆了日本和美国市场,使日产真正跻身世界级汽车品牌。
60年代是日产汽车爆发的十年,陆续推出了家用轿车阳光、高级轿车公爵、越野车途乐,并在墨西哥建立了首个海外工厂。1966年,日产收购王子汽车,推出了高端轿车Skyline的性能版Skyline 2000 GT-R,成为日本马力最大的轿车。1989年,第三代GT-R R32亮相,成为日本汽车史上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经济型日系车成为市场上的热门,日产在1972年完成累计生产1000万台,到1977年刷新到2000万台。借助这一势头,日产大幅扩充产品矩阵,并将工厂开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南非和欧洲,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1981年,日产宣布统一使用Nissan品牌,达特桑品牌被雪藏。
1973年,日产开始将公爵轿车出口到中国大陆。80年代,日产与一汽合作,转让部分卡车和面包车技术。1993年,日产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公司郑州日产成立,主要生产皮卡等商用车。
1989年,日产针对美国市场推出豪华子品牌英菲尼迪。进入90年代,日产进一步扩张,但产品线的丰富并未带来销量的成功,公司负债高达2万亿日元。1999年,日产与雷诺以交叉持股的形式组成雷诺-日产联盟,由雷诺主导。同年,卡洛斯戈恩出任日产CEO,通过降本增效等措施,成功拯救了日产。
2003年起,日产与东风汽车合作,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推出了阳光、天籁、颐达、骐达等车型,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家用车品牌之一。2009年,日产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大规模量产的纯电动车——聆风,连续数年稳坐电动车销量榜的头把交椅。
2016年,雷诺-日产联盟将三菱纳入麾下,组成雷诺-三菱-日产联盟。2017年,联盟以1061万台的总销量击败大众和丰田,成为全球汽车销冠。然而,2018年底,卡洛斯戈恩因瞒报收入和挪用公款等罪名被捕,最终上演了一出惊天大逃亡。
戈恩下台后,日产和雷诺声明维持联盟合作关系,但实质性的合作已然停止。重新获得自主权的日产未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面对中美新势力品牌的崛起,日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逐渐丧失。2019年后,日产业绩接连下滑,尤其在中国市场下降最多。2024年底,日产和本田官宣合并,带着三菱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兴巨头,报团取暖的日产、本田和三菱能否实现优势互补,仍需拭目以待。卡洛斯戈恩对此表示,这次合并毫无意义。至于结局如何,我们只能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