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征战泰国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年电影《泰囧》的热映让泰国旅游在中国掀起热潮。次年,上汽MG率先进入泰国市场,开创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泰发展的先河。8年后,随着长城汽车的加入,MG终于迎来了首位中国"战友"。2025年4月,第46届曼谷国际车展落下帷幕,MG斩获5910台订单,同比增长68%,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中国品牌在泰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受整体市场低迷影响,MG在泰销量仅为1.7万台,同比下滑36%。即便配置更高、价格更低,中国车型仍难敌日系品牌的市场号召力。"这就是品牌力的差距。"一位不愿具名的MG泰国公司员工无奈表示。
供应链难题同样困扰着中国车企。"日系供应链与主机厂相互参股,一条指令就能切断与我们的联系。"上汽-正大汽车工厂负责人杨明透露,早期不得不说服国内零部件企业赴泰建厂。此外,网络"黑公关"的恶意攻击也时常困扰着中国品牌。
泰国政府推出的"30・30"计划为中国车企带来机遇,目标是到2030年零排放汽车产量占比达30%。但政策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带来挑战。从EV3.0到EV3.5仅用两年时间,补贴力度缩减的同时,本土化生产要求却不断提高。"很多车企现在处于'还债'状态。"一位驻泰多年的中国车企员工表示。
本土化生产面临诸多困难。泰国要求零部件本地化率达40%以上,而当地供应链体系远不如中国完善。土地价格从最初的200万泰铢/莱飙升至1000万泰铢/莱,工人效率与中国存在明显差距。"泰国员工更注重生活平衡,离职率居高不下。"一位中国车企驻泰员工透露。
在电动化领域,中国品牌展现出明显优势。2024年中国品牌在泰纯电市场份额接近90%,比亚迪在曼谷车展订单量首次超越丰田。中国车型在设计、智能、配置等方面普遍优于同价位日系车。"这样的安全性相当于日本品牌2-3倍价格水平。"一位泰国车主评价道。
但挑战依然存在。智能驾驶技术因基础设施限制难以发挥,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滞后,备件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制约着中国品牌发展。"日本车企的服务中心给消费者更多信心。"一位车主坦言。此外,中国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已经开始影响泰国市场,比亚迪多款车型价格大幅下调引发老车主投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泰国市场对中国车企仍具战略意义。作为右舵车生产基地,泰国可辐射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市场,甚至远销澳洲、日本和英国。2024年泰国汽车产量达147万台,其中60%用于出口。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Suroj Sangsnit指出:"中国车企选择泰国不仅因为政策优惠,更着眼于出口欧洲等市场的战略考量。"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深度本土化将成为中国车企海外发展的关键。在泰国这个日系品牌深耕数十年的市场,中国车企正在经历从"小学生"到"优等生"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