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试驾大众ID.4,一股诺基亚的味道

导语: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方面,大众汽车和科技公司的差距,比想象中大得多。ID.4糟糕的语音交互,落后的车机系统,无不提示,这还是上时代的产物。

ID.4承载着大众集团电动车转型的战略使命,相当于燃油车时代的 高尔夫  参数  图片 )。按照大众品牌首席执行官布兰德斯特的说法,“ID·4将成为大众重回巅峰的重要推动力。”

ID.4年初在中国市场上市,两个版本,上海大众ID.4X,一汽大众 ID.4 CROZZ ,后者是全球车型,原汁原味的ID.4。因此车评网慕名前往一汽大众4S店,深度体验下这款车。恰巧该4S店旁边还有一家小鹏店,也一并对比了下。

O1

外观出众,内饰普通,品质一流

也许疫情原因,也许大家都线上看车了,两家4S店人都不多,好处是销售顾问很热情,有充裕的时间讲解车型。店门口ID.4 CROZZ和 探岳 并排,车评网认为ID.4是大众最漂亮的SUV。这次大众设计师用心了,无论整车线条还是局部细节,耳目一新,没有之前的套娃元素。

长宽高4592/1852/1629,典型A SUV的尺寸,但视觉并不小,20寸轮毂的固特异轮胎,这个级别几乎独一份,提气不少。轮胎有自修复功能,钉子扎后会自动闭合,这么牛掰的轮胎,备胎自然省了。类似操作,防爆胎+无备胎,宝马10年前就普及了,没有备胎倒不是啥大缺陷。

如果说外观远超预期,但内饰就太普通了。打开车门,第一眼还以为是燃油车,完全没有智能电车的科技感,中控屏,12寸,非高清;仪表盘,只有5.3寸,在大屏当道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静态体验了下车机系统,交互界面的设计,即使10年前,也很普通。对比新势力的车机,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内饰也有优点,品质感和舒适度是一流的,从中控台,到内饰板,座椅,手触及的任何部位,质感都很好。座椅对人体支撑,皮革软硬度很舒适。这一点,小鹏P7要逊色不少,内饰的视觉和触觉质感一般。座椅似乎也没有ID.4舒适。大众在人机工程、品控方面,确是顶级的。

O2

车机槽点多,语音太落后,操控是强项

试乘环节,销售小哥告知,这辆车ACC功能正在升级,相关功能不能体验了,并向我指了下仪表盘的故障灯。小编很纳闷,OTA升级不能晚上吗?白天升级很影响使用啊。销售小哥回答,目前升级要回到4S店刷一下,能否在家升级他也不确定。

试乘期间,着重体验了一下语音交互,毕竟物理按键越来越少,开车时操作液晶屏并不方便,强大的语音交互功能特别重要。令人抓狂的是,除了唤醒音“你好,大众”,能够迅速应答。导航语音交互,准确度很差,我反复说了多次“导航至回龙观农业银行”,车辆听不懂。销售小哥也试了几次,AI语音依然不给面子。只能打趣到,不是大众不好,估计是语音识别供应商的能力不行。

手动操作车机,看看其他功能,总提示账号没有注册,不能操作。搞不懂,试驾车为何不提前注册好呢。小哥解释,试驾车太多,他们的手机号都占用完了。好吧,无语。

语音交互、车机操作、自动驾驶(ID·4只有最普通ACC,况且当天升级,无法体验),这三个环节,之后的小鹏完胜大众。

小鹏P7,语音交互非常准确,尤其是导航、音乐、空调这三项基本功能,没有一次失误。全程下来,只有一句没有听懂,“北京有多少家小鹏的超充站”,销售小哥告知,小鹏的语音只适用于车内功能操作,比如告诉车主最近的超充站位置。统计多少家超充站,这种百科题目,超出小鹏语音能力。

小鹏P7车机的UI、功能、流畅度、清晰度,堪比手机。当天也体验了一下自动跟车和泊车功能,P7完美的完成了任务。试驾车为中配,没有L3自动驾驶,销售小哥非常自豪的介绍,L3功能的顶配车型,仅保持手扶方向盘即可实现自动驾驶。

当然最后的试驾环节,大众ID.4没有让人失望,动力十足,操控精准,标准的大众范。不过小鹏P7,也很出色,两辆车感受不到实质性差异。澎湃动力,也是高扭矩电车的共性特征,电控也保证了转向的精准。在大众的优势领域,新势力,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总结一下,大众ID.4,如果作为代步工具,完全合格,毕竟大品牌、高颜值,低价格(相对特斯拉/新势力),安全、品质、质量一流。但TA并不是一辆智能车,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方面,大众汽车和科技公司的差距,比想象中大得多。ID.4糟糕的语音交互,落后的车机系统,无不提示,这还是上时代的产物!

O3

大众需奋起,莫成诺基亚

汽车已经进入智能时代,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势力在快速精进。造一辆电动车不难,三电产业链非常成熟,但要把智能化做好,极难!这不是大众擅长的领域,科技公司在以996的速度快速迭代软件,大众总部还以欧洲的节奏缓慢推进,按软件的开发规律,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如果将完全智能化,L5级别的自动驾驶比作珠峰登顶,特斯拉们已经攀爬到7500米的三号营地, 大众才刚从珠峰大本营出发。7500米是危险的地段,容易出错,外行在嘲笑自动驾驶事故不断的时候,科技公司在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一旦登顶,完成技术打怪,最终被嘲笑的将是大众们。

希望,诺基亚的故事,不要在汽车行业上演!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