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汽车业发展,形成共识的有四大趋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其中共享化的代表为Uber和滴滴,面对他们的崛起,全球各大车企前些年都“眼红”的纷纷布局出行业务。但到底是车企“值钱”,还是出行公司更“值钱”呢?这个简单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无疑证明了车企要更值钱。截止目前,Uber已经连续亏损12年,目前市值1100亿美元左右,滴滴估计在600亿美元,而特斯拉市值则达到了7000亿美元,马斯克也因此冲上了全球首富的宝座。即使中国几个新进造车势力,也很彪悍,蔚来曾飙过1000亿美元大关,远超滴滴,小鹏和理想汽车也曾逼近过滴滴。
面对这样的局面,车企到底该布局出行,还是该专心造车呢?如果已经布局出行,他们目前做得怎么样了,是该继续投入,还是该果断割舍呢?接下来我们将用一个系列,盘点那些做出行的车企。
2018年,宝马和奔驰这对百年老冤家合资,在欧洲成立了出行合资集团,一口气共同推出了五大服务:REACH NOW(包括网约车、分时租赁等);CHARGE NOW(即时充电服务);ShareNow(汽车共享服务);ParkNow(便捷停车服务);FreeNow(运输服务公司),如今3年过去了,市场上基本没什么动静,各业务基本处于半搁浅状态,完全没有承担起战略意义。
国内的各大车企前几年也纷纷布局移动出行领域,包括东风、长安、广汽、上汽、吉利等,而作为国内利润最高的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更是提出了要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公司”的大胆战略。那么几年下来,这些“出行公司”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今天先盘点一下一家国内民营车企的“出行梦”。
吉利——民营汽车的骄傲与无奈
2015年底,曹操专车开始在宁波公测,从此拉开了吉利“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序幕,6年来,曹操专车已经步入了全国57个城市,累计投放约5万台车,注册用户约4000万,成为国内TOP3规模的出行公司。起步期,曹操出行采用吉利新能源汽车,自营模式,社招司机,订单分成给司机,以保证商业模式的运转。相对于滴滴的C2C模式,吉利这种B2C的模式更符合车企,同时定位专车,服务要求更高,B2C的模式更利于服务标准的统一,在市场上能够形成一定的差异化服务优势。
但截至去年初,曹操公开披露显示,虽然部分城市已经盈利,而全国整体市场仍处于亏损状态。类似情况下,运营时间、规模与曹操差不多SQ约车,据知情人士透露,已累计亏损近百亿人民币。这不难理解,占据国内网约车市场80%以上的滴滴,亦生存艰难,何况曹操乎?这也是目前国际、国内做出行公司的普遍状态。曹操目前充其量还只能充当吉利未来战略的布局,但持续的亏损,换来的规模远远低于平台类网约车的规模,累计仅约5万台车的量(远低于滴滴的数百万车辆),对于吉利汽车的销量也无足轻重,假设曹操资产以3年为折旧周期的话,每年带给吉利的销量不足2万台,对年销量过百万的吉利来说几乎可忽略不计,但就是这个量,却让吉利承担着巨额亏损,对于2020年利润仅55亿人民币的吉利来说,应该成为了一种割不掉的痛。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专车已经开始转型,开放了加盟形式,想通过轻资产方式扩大影响力,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其擅长,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可忽略不计。
另外,曹操出行并不是吉利唯一的出行布局,其还是中国最早推出“共享汽车”的公司,名噪一时的杭州“微公交”就是吉利康迪的杰作,吉利知豆也曾经推出过“小灵狗”共享汽车服务,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更像是为了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而做的出行布局,并最后均已停运或者转型告终。
吉利是国内民营车企的骄傲,至少曾经代表着自主品牌的最高水平,李书福的战略眼光毋庸置疑,但在出行领域的布局,虽远远强于其他民营车企,但仍任重而道远,目前看难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