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经历少则二十多天,多则一个月的停摆之后,上海汽车产业开始重启。
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开始复产压力测试
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公布了第一批重点企业“白名单”。
第一批白名单的666家企业中,汽车及配套企业占比最多,接近四成;其次是医疗医药卫生企业,占比29%;半导体行业排名第三,占比13%。
叶春雷个人社交媒体截图
虽然进入了白名单,但开工也没那么容易。汽车零部件公司上海岱美股份销售总监叶春雷在朋友圈吐槽,“拿着白名单红头文件和返工通知去各小区捞人,几乎没有成功的,物业和居委(会)根本不认”。
虽然已经逐步复工复产,但叶春雷判断,按照这个形势,下周末估计都达不到30%的小规模开工率。
“最近上海车企开启复工复产是保证防疫下的谨慎行动,不会很急,恢复产能应该等待全面解封。”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文
蔚来李斌发文
现代工业就是一个整体,整车企业有大量的一级、二级供应商,供应商之下还有无数的小企业。“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
上海,是中国汽车产业中最难抛弃的一环。
全国每生产十辆汽车,就有一辆来自上海。2021年,上海市汽车业全年产量283万辆,仅次于广东省。汽车行业产值7586亿元,营业收入8685亿元,利润总额598.73亿元。汽车行业占上海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9.2%。
所以,上海的汽车制造产业不能彻底停下来。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取得临港复产许可证
在最近的“白名单”加持之下,4月18日,据财联社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取得临港复产许可证。部分特斯拉员工周末已收到消息,将进入闭环生产,特斯拉安排大巴车接送符合条件的员工返厂。目前采用全部白班的形式,所有的生产线都只生产Model Y。
4月18日起,上汽集团旗下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安吉物流等整车、零部件和物流企业,重点瞄准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
从19日开始,上汽临港工厂将计划采取单班工作制
4月19日,上汽集团位于上海临港的乘用车工厂已经开始复工复产压力测试,首台测试车辆已于今日下线。上汽集团临港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周二(19日)开始,工厂将计划采取单班工作制。”
只不过,即便有“白名单”,复工复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比如要求厂区各车间实施物理隔离、无接触工作,入厂工人先得静止三天然后一天两测,如若出现疫情则需由企业全部担责。
智己L7生产线
一边是能够达到要求的复产工人有限;另一边是企业需要背负疫情的风险。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细看满足防疫条件的不多,还有担责的问题会让很多企业退缩”。
除了当地的整车企业,还有供应商。上海有上千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产值占全国的20%。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企业中,长三角的发动机企业占比47%,变速器占比53%,动力电池占比56.65%,电池控制系统更是超过了70%。
博世上海、太仓工厂闭环保供
博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为了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措施,其在上海的一家生产家用热水系统的工厂以及吉林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已暂停生产。为保证供应,博世在上海和太仓市的汽车零部件工厂因采用“闭环系统”仍在正常运营中。
不过,即便如此,远在千里之外的东风日产广州花都工厂已经进行了一周的停产。从东风日产获悉,预计本周会部分复工。
但是汽车行业真正回归常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此轮奥密克戎的疫情,所有的汽车品牌除了要解决好自己眼前零部件供应的问题以外,还要做好一个特殊的管理工作:提前分析你原来从不需要管理的三级、四级、五级在内的中小零部件供应商,他们在此次疫情中的生存问题。总之,提前分析和排查,协同一二级供应商,该援助支持的就果断行动。”
4月19日,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
李想:车企应该关注3-5级供应商生存问题
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高达31.2%。在上海及周边区域,聚集着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上千家,小微企业多达2万多家,几乎覆盖了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环节。仅上海地区就有17家上市汽车零部件企业,2020年总营收1773亿元。
一家工厂可以生产油箱主体以及总成,但是油箱上的盖子、阀门、油管等则会交给配套的供应商进行生产。没有这些企业供货即便是大规模的供应商开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位于长三角关键汽车零部件企业占比
举个例子,在上海疫情加重之后,苏州昆山出台了停摆措施,这对于当地的印刷电路板(PCB)企业的生产节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他们,则是为Tier 1企业和车企提供用于发动机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导航系统、行车记录仪、倒车雷达等功能的电子部件。
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可能会准备存货。但在精益生产模式盛行的情况下,最多备货也不会超过一个月。那么没有这些零部件,下游的整车生产企业也就难以运转。
近日,有汽车咨询机构对上海及江浙零部件企业进行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9%的参与者表示企业有备件生产,但很难维持产能。
“配件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成为目前长三角地区很多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配件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成为目前长三角地区很多零部件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果把汽车产业比作是一个精密的机器,那么每一个供应商就是其中或大或小的齿轮,他们彼此咬合在一起,才能带动整个汽车产业大机器的运行。
现在,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面临着来自供应链层面的压力。
根据长城汽车公布的批发数据显示,2022年2月新车销量为70,792辆,同比下滑20.5%,其中海外销售6,037辆,同比下滑38.3%。针对销量下滑的原因,长城汽车解释道,主要由于受春节假期以及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不足所致。
网传长安汽车内部文件
除了长城汽车外,长安汽车在二月份销量同比下滑37.6%至60682辆。
至于销量下滑的原因,网上曝光的标题为《关于博世等涉芯供应商供货不足导致销售资源严重差缺的报告》的文件显示,“受涉芯类零部件持续供应紧缺,长安汽车2月份以来,包括博世安全气囊控制器、EPBI等物资严重短缺,最终导致了产量持续大幅下滑,市场终端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公司保供团队正在积极和博世等供应商沟通解决方案”。
据乘联会测算,若4月18日可以恢复生产,那么上海等地的疫情,预计会给汽车行业造成20%的减产损失。“现在看来,预计减产30%-40%的可能性比较大。”崔东树说。
此时,肯定有人会问: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正常的生产节奏?这个问题业内人士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停车场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上海车企复工应该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现在,像是上汽集团,开始单班制生产。但是因为物流、零部件等影响,产能还是很低。第二阶段才能是所有人员正常到岗。
张翔预计:50%的产能恢复,估计要等到5月份才能达到。真正恢复到疫情前的产能水平,估计要等到6月份。
调研机构GLJ Research分析师Gordon Johnson在研报中分析道,特斯拉上海工厂将至少停产至5月中旬,并预计要等到2022年第三季度末才有可能全面开工。
好消息是,变化正在发生。在白名单制度下,上海第一批重点企业已经尝试复工复产。我们希望尽快看到上海汽车产业以及全国汽车产业恢复活力。
在供应链紧张的局面下,对于终端市场有怎样的影响?买车还有优惠吗?提车要等多久?针对这些问题,也将详细走访,欢迎关注接下来的报道。
汽车几万个零部件很多都是小工厂生产,没有物流,小工厂不开,就那榜上有名的几个大工厂开,根本就生产不了。
要么放开,要么停工,疫情中复工是怎么回事,要钱还是要命?
事实证明吴凡说的对!
生产出来都不好销售
汽车行业有一家不复工,其它复工有何用,差一件出不来,出来了到不了客户手上,必须全面放开才有用,只有封到清零,然后全面放开
为什么要让企业承担全部风险?
按照现行的防疫政策,大概率企业开工会反反复复,开开停停,企业经营都要成本的,政策都不稳定,愿意开工的估计不多
复产也没用,我们公司的上海工厂,员工都封在工业区里,照常生产,但是没用啊,货发不出来,客户天天催
就算工人出了小区,只能在工厂全封闭生产,吃穿住都在工厂。回不了家,如果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一日三餐改怎么处理?
全闭环生产。家里小孩谁来管?
暂停容易重启难,你当是水龙头说关就关说拧就拧撒
感觉开工和没开工一样,而且开工的企业自身风险和承担的责任还大大增加了还不如不开工,到最后大家一起玩的就是寂寞
不生产汽车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小区都封着呢,怎么去单位上班?
以为只要搞定白名单企业就行了,没想到产业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整车企业下面供应商企业还有更小的供应商。四、五级小零配件厂可没有上汽、特斯拉那么大的面子,一路顺风的通关。
复工,物流要先行
没有上海的汽车大家也过得好好的,
复工复产的先后顺序倒了!应该是先物流复工复产,然后是零部件公司,最后才是整车厂。以特斯拉为例,有多少国外的零部件需要进口,多少零部件需要进口后加工成总成。物流不打通,零件进不进来,整车出不去。复工复产白忙乎。
跟说明上海管理有问题,
这算什么事,究竟是放开还是清零?干脆点!
抗疫重要,杜绝恶意复工,恶意春耕,恶意吃饭。
顺德阿波罗厂专门供高级汽车冷气过滤器,一千多人的厂现在才2o0多人,以前年产值过十亿以上。
天灾人祸!百姓心里有杆秤!
生产出来的零件,汽车做核酸了吗?必须隔离观察14天,三天两检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把这么多配件厂都集中在上海市了,真服了,有点可怕都。
物流不通,开工有什么用?
车已经饱和了瘟疫这么重,还要夏工?
到了该反思一下
宝钢停工了吗?咋要复产
只要把百姓生活保障搞好,没有轿車马路更加通畅。
上海封一个月那大家迟一个月买车不行吗?没了上海大众和通用你不会买广州丰田和本田吗?没了上海特斯拉你不会买深圳比亚迪吗?反对复工
管防疫的不管生产,管生产的管不了防疫,到底该谁把责任担起来?
物流能不能恢复,零部件产出来没有物流送到上游,也没用
少生产点没事的,疫情过后买车的人同比肯定下降,经过这次静态管理让许多人明白有点余钱的重要性
我不买车,爱咋在地,先解决小区里面的人在说,别和我扯什么狗屁经济,放出来种田都行。
上海一封,广东车企都快停完了
上海在不复工外企都跑了,损失惨重
上了白名单也不一定能复工,上海主机厂采购今天的经历
听这个意思好像生产出来就能卖得掉一样,其实生产出来一样是库存,还不如停工歇着
对我们供应商来说是好消息,不然4月份惨淡
这就等不及了。
物业和居委怎么会同意,同意了他们怎么弄高价团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上海出问题全国车企就停工了?
上海在胡乱防疫,其实从封控第一天开始就应该考虑关键企业的复工,整个过程疑点重重
以前是工厂包幼儿园,包住,包吃,现在都不管了分散开了,想闭环生产的条件没有了,很难
真不如彻底开放了
看了评论发现怎么认知水准低到这种程度,都觉得车停一停无所谓,车涉及的范围有多广完全没人考虑的,而且很多东西停的时间一长就死了,根本没有所谓重新来。上下游多少人吃饭,打工的要失业,老板们要倒闭,只为跟其他行业没关系是么。制造业,运输物流,贸易,全都是连动的。直接影响全部行业。接下来大家一起干瞪眼好了,希望很多防疫吹等贷款还不起了,等着吃大锅饭的时候,还能自在的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
从颁布这个首批复工复产的名单来看,显然还是外行,第一,从工业制造的角度来看,每个大工业有无数个相关行业的小企业来供应 涉及的行业方方面面。第二,原材料问题。上海之前的所谓环评政策把绝大部分的供应链逼迁至到苏浙皖的省市,而这些省市现在防疫压力依然巨大,物资根本进不了上海。复工复产等于空话!什么叫弄巧成拙,什么叫骑虎难下!现在所有面对的问题就是这样。我一直在提核酸常态化,不仅上海这样,全国都要这样,只有这样才能破局!
企业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还要设置重点企业?难道传染病还能挑选传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