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后、80初,喜欢汽车的朋友,奔腾汽车是一个既熟悉又叹息的品牌,2006年上市的奔腾70,曾代表了国产轿车的最高水平,无论产品性能还是品牌溢价,都是当时的吉利、长安所不能比肩的。
不过奔腾的高光,并没有持续太久,2014年,一汽奔腾达到顶点18.56万辆,之后无论产品还是营销似乎再没有跟上市场的节奏。2020年销量仅8万辆,不仅没有实现销售目标的50%,且与2019年的12.05万辆相比,下滑幅度也非常大。
为扭转业绩,换将似乎顺理成章,2020年10月隋忠剑接替柳长庆,担任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但结果并不理想,2021年继续下滑,销量仅为6.7万辆,这还包含网约定制车奔腾NAT最后一个月近六千辆的大客户突击销售。曾经自主高端乘用车代表的一汽奔腾,今天已彻底边缘化!
一汽奔腾为何沦落至此,这是所有一汽奔腾员工、经销商、供应商,以及关心奔腾品牌的朋友,共同关切的问题!
原因1:前期产品换代周期漫长,伤害品牌形象
一汽奔腾技术源自马自达,产品管理效仿德国大众,大众一代车型的生命周期约60个月,一汽奔腾是多少,大家能想象到吗?
第一款车型奔腾B70,2006年8月上市,2014年5月换代,一款产品卖了8年!
第二款车型奔腾B50,2009年5月上市,2016年7月换代,卖了7年!
漫长的换代周期,几乎是行业之最!
奔腾B70和B50刚上市的时候,奔腾的壳,马自达的里子,性价比很高,市场非常认可,品牌知名度快速打开,尤其奔腾B50,初期月销过万,一车难求,一度是自主车企学习的标杆。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不断的迭代,以保持新鲜感,奔腾前两款车型迟迟没有换代,在后期饱尝恶果,产品老化,口碑降低,品牌形象从自主标杆,转为不思进取,外观陈旧。
原因2:内功修炼不足,核心能力,买!买!买!
2008~2015年是自主品牌的艰难时期,合资品牌有着极强的市场统治力。长安、吉利等车企,没有强势合资品牌输血,只能修炼内功,构建内外饰、发动机、底盘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长安汽车的五国九地研发中心。
一汽集团由于合资伙伴(大众、奥迪、丰田)的强大,利润极为丰厚,显然没有长安那么强的危机意识。自主核心能力建设滞后,基本通过购买实现。
以造型为例,奔腾造型多出自意大利公司,成本高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最重要的是三方造型公司,只为赚钱,不会从战略视角,通盘思考品牌的造型理念和传承。
此外,过多的招标环节,沟通的不通畅,导致了开发周期漫长。
直到2017年徐留平董事长的到来,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构建自主能力,这已经错了最好的窗口期。此时,涅槃重生的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已建成平台、造型、动力总成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厚积薄发的新车型,开始全方面领先奔腾。
原因3:品控差,小毛病不断
出于对地产车的喜爱,长春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曾对奔腾报以信任,上了一批新车。但两年后,过多的小毛病和油耗,让司机纷纷又换回捷达。
2019年末,主销车型奔腾T77在中保研的测试中,暴露出严重的耐撞性以及维修经济性的问题,其中正面碰撞车辆维修经济性甚至得分为0,这让消费者不禁对其安全性产生疑虑。
2022年1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一汽奔腾将召回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3月19日期间生产的2019款奔腾B30 EV400型汽车,共计5280台。
据悉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的电子真空泵存在制造缺陷,可能导致其内部叶片损坏并发生堵转,车辆可能因此失去制动助力,存在安全隐患。奔腾B30EV车型共售出13252辆,其中缺陷车型占据了39.8%。
如此程度的品控,很难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原因4:集团聚焦红旗,奔腾资源倾斜不足
徐建一时代,红旗、奔腾、夏利、森雅,四个品牌重视程度相对均衡,结果是没有一个发展好。徐留平时代,资源聚焦红旗,红旗复兴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夏利和森雅成为了历史,奔腾也被内部戏言“爹不疼、娘不爱”。
研发和市场预算的不足,“扣扣嗖嗖”的一汽奔腾,发展难!难!难!
原因5:三变Logo,品牌战略摇摆
如果问一汽奔腾内部员工,奔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换鹰标”事件,大概率会被提及!
2006年上市的奔腾,“1”字标LOGO,简洁、独特,质感和辨识力都很强,是第一代奔腾人的骄傲。但在2011年,集团领导在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建议下,实施了LOGO统一战略,奔腾和低端的森雅、夏利,以及商用车解放,被强制统一为一汽集团的“鹰标”。
从此,奔腾品牌辛苦打造的高端形象,被森雅、夏利彻底拉平,也远离了乘用车主战场!
2018年,痛定思痛的一汽奔腾,推出了全新的“世界之窗”LOGO,但这已经太晚,已经不是那个喜欢奔腾的世界了。
回到标题,奔腾的下滑,根本原因是战略失误和体系能力不足,换帅能解决一汽奔腾的颓势吗?
显然这个锅,新任总经理隋忠剑背不了也背不动!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秋名山,编辑:田淼,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