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深度解析 小米造车是走纯电动之路还是多元化战略?能否领跑汽车行业?

只剩9个月不到的时间,小米汽车就将正式量产,然而市场的价格战已热到了沸点。这让一向聪明的小米汽车面临皆大欢喜的一举先发问题。近日,小米在它的社招官网上列出了几个新的职位,其中包括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工程师、燃油系统工程师和发动机悬置衬套工程师等。这引起了业界的猜测,小米汽车可能会推出增程车型。

小米的这个背后策略暗示了,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它并不想赌在纯电动车上。它可能会选择使纯电动车和增程车并行,这恐怕是小米给自己留下的一条退路。因为直到现在,诸如滴滴、华为、腾讯、阿里和百度等科技互联网公司,要么不制造汽车,要么已经全部放弃制造汽车,因此,小米汽车已经成为这些公司的“最后的希望”。

###

在增程领域里,理想汽车先有了一个明确的立足点,今年以来,深蓝、问界和零跑等新能源汽车公司也跻身这个竞技场。根据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销量达到294.36万辆,同比增长40.4%。其中,纯电动车销量是200.6万辆,同比增长22.25%;插电混合动力和增程车销量是93.5万辆,同比增长105.73%,增长速度远超过纯电动车。

而小米汽车所处的环境也非常利好。截至2023年上半年,插电混合动力车型销量72.7万辆,同比增长92.3%;增程车型销量20.8万辆,同比增长141.9%。这说明增程市场是一个销量快速增长且不能忽视的市场。面对增程市场的潜力,小米汽车正全力以赴提前储备资源。

我们的实力在电子、用户体验的运营上,现在的电动汽车都脱离不开我们的这些热点,所以我觉得我们在2024年生产自己的车子是正当其时的。雷军格外自信。有人说,今天的小米,正在与十年前的自己竞争,用自己的长矛攻击自己的盾牌。那么,小米汽车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手机业务处于压力之下,小米尝试重新定义自己。自从2020年小米10发布以来,小米的高端品牌声音从未停止。现在的问题是,小米的手机收入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同比下降,在全球市场的发货数量方面,二季度小米手机的降幅是最大的,国内市场是第二大。这让人不得不承认,小米的手机市场表现并不理想。

在行业观察者看来,小米高端手机业务未能突围,库存和现金流面临巨大压力,急需一个热销产品引导流量,把所有的筹码压在制造汽车业务上,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肯定的是,从智能电动汽车开始,小米在各个维度进行了自我革新。

小米制造汽车的动力在于“追风”。

在2021年3月,雷军宣布他要制造汽车:“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他认为,电动汽车已经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同业者都在做,如果小米不做汽车,就会被淘汰。同时,他也认为,小米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办公,都是全智能生态,如果能够和电动汽车完美结合,将有巨大的扩展性。

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价值大战正酣。小米注重软件的众所周知,其财报显示,公司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小于1%,整个硬件销售体系处于靠低价追求出货量的阶段。也就是说,小米出售硬件几乎不赚钱。软件方面,凭借拥有大量终端入口,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广告服务、游戏收入和其他增值业务,继续维持70%以上的高毛利率。这得益于小米在AIoT领域远超其他竞品的举足轻重的优势。这与未来汽车价值的预期完全吻合。

有分析师指出,计算和连接技术以及自动驾驶软件将构成未来汽车价值的70%,这也是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公司争相进入的原因。智能汽车正自然而然地成为小米接下来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新的商业增长点。

另一方面,新势力厂商依靠互联网思维及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营销经验,可以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喜好,推出更能被市场接受的车型设计、智能化配置和销售运营模式。

然而,新势力汽车厂商并不具备一夜成熟的制造经验,在底盘域、供应商管理和开发设计等领域的技术实力确实较弱,供应链的重建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

通过不完全统计,小米集团、顺为资本、小米产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这四家投资机构已经投资了超过50家汽车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包括与电动汽车直接相关的智能驾驶、芯片、传感器、动力电池、汽车底盘、线控制动等企业,以及车载智能产品、智能硬件、地图导航等相关企业。

这些上下游企业既保证了小米汽车供应链的稳定,也为小米汽车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然而,自从小米上市以来的经历并不平坦。今年自2021年1月触及35.9港元的高点后,股价一路滑落,至今仍在低位挣扎。截至10月4日收盘,小米的报价是11.86港元,较最高点下滑超过60%,再次跌破发行价,总市值为2968亿港元。这一次,小米能否成功讲述自己的制造汽车的故事呢?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无论小米汽车最后会冲向哪个市场,智能汽车都无疑成为了雷军未来职业生涯的重心,也可能成为他未来的终身事业。

但是,对于小米来说,打造出一款理想的智能汽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米家生态链第一次涉足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行业,它过去制造了无数拳头产品的高性价比战略是否能够行之有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