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张亚勤预言:2030年无人驾驶将迎来”深度突破”时代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聚焦汽车智能化发展新趋势

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动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技术创新方向与产业竞争格局。与会专家就构建未来汽车产业创新体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针对业内热议的纯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路线之争,张院士明确指出:"当前阶段必须采用多模态技术方案,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多元感知模块的协同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决策能力。"

在谈及端到端大模型应用时,张亚勤强调:"端到端模型不仅是算法问题,更是工程实践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保持灵活性,不必完全排斥规则系统的辅助作用。"关于无人驾驶技术何时迎来爆发式发展,他预测:"小规模应用可能在今年就能实现,但要达到规模化推广还需要更长时间。预计到2030年,10%的新车将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

张亚勤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电动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智能化竞赛才刚刚开始。"他指出,无人驾驶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面临着技术可行性、商业模式、政策法规等多重挑战。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在该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Waymo在美国多地的商业化运营,以及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的全域落地。

"无人驾驶的发展将带来两大根本性变革,"张亚勤解释道,"首先是安全性的大幅提升,目前已达到人工驾驶的10倍以上;其次是出行成本的显著降低,预计将比传统汽车下降50%-70%。"他援引ARK投资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这将是继马车到汽车之后,人类出行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作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负责人,张亚勤介绍了团队在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布局。该研究院近三分之一的师生专注于智能驾驶和具身智能研究,与奔驰、宝马、百度等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研究院开发的AIR ApolloFM大模型已在无锡投入实际运营,这是全球首个开源的端到端L4系统。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张亚勤提出了五个核心观点:

1. 无人驾驶是首个能通过新图灵测试的具身智能应用;

2. 生成式AI为无人驾驶发展带来新机遇;

3.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优于纯视觉方案;

4. 应以单车智能为主,车路协同为辅;

5. 无人驾驶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但规模化应用仍需时日。

张亚勤特别强调:"中国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他以武汉为例指出,该市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域无人驾驶运营的城市,覆盖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